为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价值,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4月27日下午,学前教育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研室组织7名教师走进哈密市左宗棠凤凰台大营非遗工坊,开展“非遗技艺沉浸式体验”活动,深度感受掐丝珐琅传统工艺魅力。

活动伊始,工坊负责人展示金丝青绿山水珐琅盘,并介绍掐丝珐琅素有“金属上的刺绣”之称,其制作涵盖设计、掐丝、烧制等多道工序,每处细节都彰显着手工艺人的精湛技艺与耐心。
随后,教师们投入实践创作。教师乔赵利在弯折铜丝时感叹,实际操作难度远超想象,真切体会到“精工细作”背后的艰辛;银龄教师王梅在制作曼陀罗纹样铜丝边框时直言,这一过程如同“微雕手术”,需要高度专注与精准操作。
在交流环节,工坊负责人指出,机械压花技术冲击手工市场,且手工技艺制作耗时耗力,导致年轻人传承意愿较低,非遗传承面临现实困境。这一情况引发教师热议。青年教师张亚男提出,可将掐丝珐琅简化为“掐丝画”融入选修课,以亚克力板替代铜胎降低制作门槛,帮助学生由浅入深感受技艺精髓;同时建议在条件具备时开设染印实践课程,丰富学生非遗体验。

此次沉浸式体验,教师们在指尖技艺中感悟千年文化,于实践中思考非遗传承。这些掐丝珐琅作品,不仅是工艺成果,更将成为教学“文化教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研室负责人罗仁杰表示,教研室将以此为起点,推动传统文化鲜活入课堂,完成非遗技艺从工坊到讲台的传承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