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娟丽,中共党员,教师,副教授,高级制冷工程师。政治信念坚定,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在大是大非面前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工作中服从指挥,踏实肯干,勤奋好学,勇于担当,注重团队合作,工作效率较高。该同志平时遵纪守法,作风朴实,待人诚恳,能够与同事和睦相处,交流融洽。
教学方面:在原学校承担《流体力学》《暖通空调》《空气调节》等课程教学任务;2019年主持申报的空调性能智能故障排查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获得河南省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立项;2021年主讲的“流体力学”获得河南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同年,线上线下巧妙混合掌握伯努利方程的应用获得高等教育组信息化教学课程案例二等奖1项;2021年6月参加校级教师技能大赛荣获三等奖;2024年参加全国虚拟仿真实验设计大赛获得一等奖1项。本学期承担本校2024级机车运行与维护专业1班的《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任务。
科研方面:主持中国科学院低温重点实验室项目1项,主持省级教学质量工程3项,主持省级教改项目1项,主持校级教改项目2项;参与省级科研项目5项;参编教材3部;发表论文20余篇;拥有软件著作权2项。
近三年指导学生参加各级专业创新创业类大赛,共获得国家级二等奖1项,国家级三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2项,三等奖2项。
韩 冰,男,1983月1月生,教师,副教授,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积极拥护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党纪国法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作为河南援疆教师的一员,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教育教学等各项援疆工作中。
在教学方面,承担《工程材料》、《工程材料实训》、《无机化学》、《无机化学实验》,《毕业设计》等本专科相关专业的教学工作任务。多次获得校级教学质量考评优秀。主持完成校级教改项目2项,发表教改论文5篇,参编教材2部。指导本科毕业论文20余人次,指导硕士研究生毕业5人次,其中2人获校级优秀硕士论文。在科研方面,发表SCI学术论文30余篇,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项,主持/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项目3项;横向项目2项,出版学术著作1部。
杨敬贺,九三学社社员,博士研究生,副教授,化学工程学院援疆教师。政治立场坚定可靠,工作兢兢业业,主动积极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热心于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并积极服务于科教文卫、工业产业以及“三农”领域。
教学方面:认真负责地完成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任务。近三年共指导6名研究生和5名本科生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分别获得硕士学位和学士学位。其中,指导本科生成功完成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项,指导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23篇,培养成效显著。
科研方面:长期致力于能源环境催化领域的研究,围绕催化加氢、电催化氢化、电化学污水处理等前沿方向积极开展工作。目前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ACS Catalysis》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6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6项。担任《Nanomaterials》等3本国际期刊客座编辑,以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等20余本高水平期刊审稿人。主持国家级项目2项、博士后面上项目1项、省级项目1项,以及企业横向合作项目5项。
青年教师培养方面: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发展,近年来着力引导青年教师张杰博士迅速融入教学与科研团队,指导其成功申请科研项目2项,并顺利完成职称晋升,展现了良好的团队协作与育人能力。
赵义波,河南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青年教师,校聘副教授。政治立场坚定,工作认真负责,始终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高质量完成教学与科研任务。
教学方面:长期承担本科生与研究生核心课程教学任务,教学效果显著。注重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在科研实践中提升创新能力,近三年指导1名研究生和3名本科生完成学位论文,均顺利毕业并分别获得硕士和学士学位。
科研方面:长期专注于超分子化学领域的前沿研究,围绕配位键驱动自组装化合物及超分子大环化合物的主客体识别开展系统性工作。近年来在《PNAS》、《Angew. Chem. Int. Ed.》、《Chem. Commun.》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十余篇,其中多项成果被领域内学者引用并高度评价。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在分子识别与功能调控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王晓兵,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副教授,化学工程学院援疆教师。思想上坚定拥护党的领导,工作上兢兢业业,认真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热心培养青年教师,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工作。
教学方面:认真完成自己所承担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工作。近三年共指导6名本科生和5名研究生完成毕业论文,并分别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指导本科生参加化工原理、化工设计大赛等3次,分获赛区二等奖、三等奖和全国二等奖各1次,指导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5篇。
科研方面:近几年主持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在研横向项目1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建设省校企合作研发中心1个,科研团队1个。挂职获嘉县先进制度业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受到了县委组织部和相关化工企业的好评。
青年教师培养方面:近5年共引进博士9人,积极引导和帮助博士加入团队,融入研究所工作。指导青年教师3人,2人获得国家青年基金,1人获得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
王聪慧,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副教授,化学工程学院援疆教师。思想上坚定拥护党的领导,工作上兢兢业业,认真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热心培养青年教师,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工作。
教学方面:认真完成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教学工作,近五年共指导10名本科生、10名硕士生和1名博士生(第二指导老师)完成毕业论文,获得博士生国家奖学金和校长奖学金,指导本科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竞赛4次,先后获评优秀班主任,校突出贡献奖等荣誉。
科研方面:近五年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基金等省部级以上的项目5项,在研企业项目1项,在中科院一区Top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项,先后荣获中国颗粒协会自然科学奖、全国博士后论坛优秀成果奖、湘潭市优秀科技论文等荣誉。
青年教师培养方面: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发展,指导学院青年教师项目申报,帮助吕扬、黄雷博士融入团队,与廖静老师组成帮带小组,助力学院学科建设,展现了良好的团队协作与育人能力。
张梦成,化学工程学院援疆教师,主要从事药物合成及不对称催化方向研究。在教学方面:承担本科生《有机化学》及《有机化学实验》课程,负责研究生《天然产物化学》及《不对称催化》课程,认真负责地完成了相关教学任务。担任8名本科生导师制专业指导教师,指导多名本科生及研究生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分别获得硕士学位和学士学位。其中,参与指导本科生成功完成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项,指导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4篇,培养成效显著。科研方面:长期致力于不对称催化领域的研究,围绕药物合成、不对称环化反应、绿色化学合成等前沿方向积极开展工作。目前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Chem》、《Organic Letters》、《Organic Chemistry Frontiers》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1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3件,参与完成国家重点项目1项,主持河南省项目2项。